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幾個盲人摸到大象身上不同的部位,把大象誤認作蛇、柱子、墻等物體。這個故事通常用來諷刺目光短淺、以偏概全的人。
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故事還有更深層次的寓意:某種程度上,我們其實都是“盲人”。
因為生理的缺陷,盲人只能通過觸摸的方式去認知現(xiàn)實。這種方式有極大的局限性,導致結論與現(xiàn)實相差甚遠。
普通人在認知現(xiàn)實的時候,雖然沒有生理缺陷,但因為經驗和思維的局限,得出的結論也往往與現(xiàn)實相去甚遠。
比如,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說,十幾個世紀以來被人們認為是真理。但哥白尼在16世紀提出了日心說,徹底推翻之前的所謂“現(xiàn)實”;而日心說本身,也因科學的進步被后人再次推翻。
在認知現(xiàn)實的時候,我們只能根據(jù)現(xiàn)有的經驗和理論,找到一個現(xiàn)階段最接近現(xiàn)實的答案。但現(xiàn)實本身是什么,并沒有人知道。
遺憾的是,我們常常把自己認知的現(xiàn)實,誤認為是現(xiàn)實本身。
根據(jù)XPLANE創(chuàng)始人大衛(wèi).格雷(Dave Gray)的理論,我們對現(xiàn)實的認知是基于一個叫做“認知金字塔(Pyramid of Belief)”的結構。
在這個結構中,我們所認知的現(xiàn)實與真正的現(xiàn)實之間,至少隔了四層要素:
經驗與見識
注意力
理論
判斷
比如,我們通常認為勤懇工作,多半能夠升職加薪。甚至在很多人看來,“勤懇工作會升職加薪”就是現(xiàn)實。
但實際上,這是人們根據(jù)過往經驗和見識得出的結論,現(xiàn)實是否如此,我們并不知道。也許除了“勤懇工作”,還有其它因素決定“升職加薪”,比如老板的心情、公司人員配置、市場環(huán)境,等等。
在經驗和見識之上,人們還會被注意力所局限。根據(jù)神經學家曼弗雷德.齊默爾曼(Manfred Zimmermann)的測算,人類認知信息的能力約為每秒1100萬比特。
乍聽起來很厲害,但人類“有意識的注意力(Conscious Attention)”處理信息的能力大概只有每秒40比特。換句話說,你感知的所有信息里,99.9%你都不曾真正注意。
“有意識的注意力”會關注什么呢?當然是那些能滿足你需求的東西。比如,如果你最近手頭拮據(jù),去超市的時候,你會更有意識地關注打折商品。
在注意力的基礎之上,是我們對現(xiàn)實形成的理論與判斷。而判斷得出的結論,即是我們所認知的現(xiàn)實。但我們認知的現(xiàn)實,可能不及真正現(xiàn)實的十分之一。
為了闡釋這個問題,大衛(wèi).格雷寫了一本叫做《閾限思維》(Liminal Thinking)的書。該書于2016年9月出版,在美國電商亞馬遜上評分接近五星滿分。
根據(jù)大衛(wèi)的理論,我們所認知的現(xiàn)實與真正現(xiàn)實之間的距離,叫做“閾限空間(Liminal Space)”。
“閾限(Liminal)”一詞來自拉丁詞根“Limen”,意為“在結構過渡期間模棱兩可的狀態(tài)或過程,具有在不同結構與狀態(tài)之間轉換的功能”。說簡單點,就是一種處于游離的中間狀態(tài)。
本書提出的“閾限思維”,即是幫助我們突破經驗、注意力、理論、判斷的限制,拆掉思維的邊界,得出更接近現(xiàn)實的答案。
作者介紹了九種方法:
1承認自己不客觀
我們想解決的問題,通常是我們關注的問題。而越關注,則意味著我們越在乎,也越難做到客觀。如果某個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可以先想想,自己是否就是問題的一部分。
2保持“空杯”心態(tài)
即便在某個領域已是專家,我們仍要保持“空杯”心態(tài)。清空過去的所學所知,先傾聽,不要批判。否則,我們無法學到任何新的東西。
3創(chuàng)造安全空間
人們經常表達自己的觀點,卻很少吐露自己的情感。而情感往往代表了人們內心深處的需求,這些秘而不宣的東西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創(chuàng)造安全的空間,給人們足夠的尊重,他們才愿意分享內心的情感。
4分拆與求證
面對問題的時候,盡可能多地拆成不同角度去求證,即便某些角度看起來極度荒謬。“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5提問題,做連接
盡可能多提問題,充分了解人們的需求、專長、痛點。之后根據(jù)現(xiàn)狀,整合資源、對接供需,創(chuàng)造新的機會。
6打破常規(guī)
人們習慣通過常規(guī)思維和路徑解決問題。比如,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我們習慣對他們進行批評教育。但批評教育往往會激化矛盾,引發(fā)惡性循環(huán)。這時應打破慣有的解決路徑,創(chuàng)造新的良性循環(huán)。
7假設成立
即使我們不認可某個方法,也可以暫時假設它是成立的,接下來再測試其可行性。如果行得通,我們可以再多做一些嘗試,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
8用故事說話
分享故事的時候,聽故事和講故事的人會在大腦中釋放激素,進入“神經耦合(Neural Coupling)”狀態(tài)。如果想推廣新的認知或理論,講故事比羅列事實的方法有效得多。
9進化自己
如同拼積木,我們把雜亂的積木慢慢拼成穩(wěn)定的結構,如城堡、汽車、宇宙飛船… 當積木的結構穩(wěn)定之后,我們必須破壞掉原有結構,才可能帶來新的進展。我們的思維體系也一樣,需要不斷自我迭代,才跟得上變化的速度。
書中舉了一例:
亨特工業(yè)(Hunter Industries)軟件團隊經理伍迪.朱伊爾(Woody Zuill)剛到公司的時候,團隊成員的壓力很大。他們總有開不完的會議,且效率極其低下。于是,伍迪打算做個小小的改革。
他把每周五下午定為團隊學習日,讓團隊成員在會議室使用同一臺電腦討論工作,互相學習、汲取經驗。伍迪發(fā)現(xiàn),這種狀態(tài)下團隊成員的效率明顯更高,工作也更有熱情。
于是,伍迪又做了一次創(chuàng)新:他把團隊第二周的工作全部安排在會議室完成,所有人在同一臺電腦上,處理同一件事情。結果,團隊的工作效率出奇地高,這堅定了他把這種方法繼續(xù)推廣下去的決心。
在傳統(tǒng)思維里,我們習慣性認為“開會不是工作”。但伍迪打破了思維的邊界,把工作和開會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了驚人的效果。如今,伍迪把這一創(chuàng)新性工作方式稱為“群體編程(Mob Programming)”,并受邀到全世界各地進行推廣。
伍迪找到了效率最高的工作方式嗎?當然沒有,但他通過“閾限思維”,提出了現(xiàn)階段更優(yōu)的工作方式。
佛祖曾說,他對世人的傳授與指點,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如果你想看到月亮,可以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過去,但不要錯把他的手指當成了月亮。
人類的認知體系也是如此:我們對現(xiàn)實的認知,如同指向現(xiàn)實的手指;它幫助我們更好地看清現(xiàn)實,但又絕非現(xiàn)實本身。
所以,“閾限思維”是幫助我們認知現(xiàn)實的最佳方法嗎?如果你理解了“閾限思維”的精髓,相信你會回答:
“當然不是。但至少,它提出了一種現(xiàn)階段更為有效的方法。”
(本文轉自:西經20度 作者:克里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