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yè)重心正在從“物”轉移到“人”
▸ 商業(yè)驅動力正在從“流量”轉換為“關系”
▸ 商業(yè)衡量標準正在從“價值”轉換為“價值觀”
社群+企業(yè)行動路線圖
連接者 的戰(zhàn)爭已接近尾聲
20年前Internet進入中國,一開始被翻譯為信息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所達之處,所有的內容供應者的利基模式被全面顛覆,連接者控制了信息的分發(fā)權,從而奪取了利益重新分配的能力。或者說,在消費者和內容供應者之間設立了新的關卡,“雁過拔毛”、設卡收費,阿里和百度最典型,馬云稱之為“國家模式”。
現(xiàn)在,BAT把持了社交、搜索和電商的三大入口,服務市場——O2O領域則發(fā)生了多起重量級的并購案,這也意味著,連接者的戰(zhàn)爭已近尾聲。當然,還有試圖從硬件的角度開辟新的連接入口,比如雷軍和賈躍亭,但他們到底能否實現(xiàn)有效閉環(huán),還是一個問號。
在連接者看來,世界是平的。因此,內容無差別,只有商業(yè)估值的不同。所以近年來,騰訊系和阿里系在內容上的收購,讓人眼花繚亂,也許他們心里也沒底,于是就索性分別押注賭賽道,這便是所謂的“賽道戰(zhàn)略”。
而在內容者看來,世界是圈層的,“不平”才有差異性,連接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內容的價值只有構筑城池,才會凸顯出來。
連接者與內容者,是屬于兩種基因的“動物”。與能力無關,與人才無關,與資本無關。你用連接者的邏輯做內容者的生意,戰(zhàn)略就是錯的。用馬云和馬化騰的方法打不贏內容者的戰(zhàn)爭。無數(shù)的大小敗局,都死于既做內容,又做連接,兩線作戰(zhàn),失血而亡 。
內容與連接,你只能發(fā)力于一端。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不是再建一個同質的連接平臺,而是只專注于內容的核心建設,建設屬于自己的社群。把連接視為基礎性工具,盡量將連接的成本趨近于零(這點很重要)。這便是社群經濟的戰(zhàn)略訴求。
連接者的互聯(lián)網是平的,內容者的互聯(lián)網是有價值觀的,這就是新世界里的兩種做法。
后市場經濟 時代,大眾消失了
我們甚至可以把社群經濟,看成是一種后市場經濟模式,即所有的交易互動,先是建立在價值觀認同的前提下,“產品—人”的關系倒置為“人—產品”的關系。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內容的大規(guī)模定制和生產的柔性化終于實現(xiàn)了。
社群是一種基于互聯(lián)網的新型人際關系。
在我們的真實生活中,孩子們愿意天天在廣場上撒野,成年人則希望找到有同類的角落。這是互聯(lián)網社群得以存在的理由。一個人可能生活在不同的社群里,喜歡美食的人在一個社群,喜歡高爾夫的人在一個社群,喜歡旅游的人在一個社群,每年有一百萬凈資產可以投資的人在一個社群。
一個人會有很多愛好、身份和標識,他可能生活在很多的社群里,但在同一個社群里的,人們的價值觀和審美一定是互為認同的。能夠將人從廣場上拉到社群里的,只有內容,互聯(lián)網只是提供了一個手段。因此,社群的紅利屬于內容者,而非連接者。
社群是一種基于互聯(lián)網的新型人際關系
價值觀的嵌入,將微妙地改變平臺的流量分發(fā)模式,以內容黏聯(lián)的方式把人群切分出來,在這個過程中,連接者的作用將以基礎設施提供者的身份出來,社群的黏聯(lián)度越大,超級平臺連接者的話語能力越弱。
價值觀的傳播與認可,對于擁有價值觀的族群最有效果,也就是說,理性中產及知識愛好者會在未來的社群經濟試驗中成為最主流的勢力,在這個意義上,“得屌絲者得天下”變成過去時。
以價值觀為驅動力的社群,將是去中心化和自組織化的。
內容而非偶像是核心所在,圈層之內的專業(yè)者被尊重,優(yōu)質產品——無論是精神層面或物質層面——的價值被放大,借助互聯(lián)網的工具,社群的擴張會驚人提速,而真實交互的邊界成本卻不會提高,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內容者的春天”。
在移動互聯(lián)網的推動下,人會因為不同的價值觀形成不同的區(qū)隔,在不同價值觀的影響下產生不同的內容,并通過互聯(lián)網免費工具完成連接。所以由價值觀、內容、連接三方面構成的社群經濟和社群實業(yè),將會成為我國市場中全新的景象。
在商業(yè)上,社群的意義有三條:
其一,社群能夠讓消費者從“高速公路”上跑下來,形成真實的閉環(huán)互動關系,重新奪取信息和利益分配的能力;
其二,社群讓互動和交易的成本大幅降低,從而令優(yōu)質內容的溢價得以實現(xiàn),而消費者的支付也得以下降;
其三,社群能夠內生出獨特的共享內容,徹底改變內容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單向關系,出現(xiàn)凱文·凱利所謂的“產銷者”。
社群營銷 的三大核心力和價值
耐克和哈雷都知道,我們生活中需要的并不一定是一雙跑鞋或一輛摩托車,而是一種同伴感與親密感。通過將自己包裝成能給人們帶來同伴感和親密感的品牌,滿足消費者共同的愛好,它們成功地培養(yǎng)了一批忠實的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