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級管理干部培訓班上,一位學員分享了這樣一個案例:
2008年汶川大地震,這位川籍學員身在外地,家里的電話打不通,焦急萬分。這時,他接到了來自客戶的詢問與問候。而其主管,主管的主管,在震后幾天也沒有打來一個問候的電話。
這位學員在分享案例時,我看到了他眼里有若隱若現(xiàn)的淚花。
有人會質疑,不就是一個電話嗎?何須大驚小怪的。
這就是激勵,客戶予以的是正激勵,主管帶來的是負激勵。
什么是激勵?美國管理學家貝雷爾森(Berelson)和斯坦尼爾(Steiner)給激勵下了如下定義:“一切內心要爭取的條件、希望、愿望、動力都構成了對人的激勵。——它是人類活動的一種內心狀態(tài)。”人的一切行動都是由某種動機引起的,動機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它對人的行動起激發(fā)、推動、加強的作用。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激勵就是激發(fā)人的真善美,約束就是抑制人的假惡丑。激發(fā)正能量,抑制負能量,就是激發(fā)活力的本質。
一談起激勵,人們馬上就會想到金錢,尤其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金錢似乎是這個世界的主宰。果真如此嗎?
在美國行為科學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眼里,金錢根本不是激勵要素,而是保健因素。20世紀50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們在美國匹茲堡地區(qū)對二百名工程師、會計師進行了調查。得出的結論是:傳統(tǒng)的激勵假設,如工資刺激、人際關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等,都不會產(chǎn)生更大的激勵;它們能消除不滿意,防止產(chǎn)生問題,但這些傳統(tǒng)的“激勵因素”即使達到最佳程度,也不會產(chǎn)生積極的激勵。換言之,以物質激勵為內容的保健因素,消除不滿意,帶來滿意,只能使員工不會離開公司,而不能保證員工持續(xù)地位公司做貢獻。
真正的激勵要素是都是屬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內容方面的成就、認同、挑戰(zhàn)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責任,以及成長和發(fā)展的機會。
有人或許會認為學者的書齋里的研究結論不可信,不適應中國的國情,或者不適應“80后”,而現(xiàn)實情況不不如此,在針對中國企業(yè)員工激勵要素的相關調查,也再次證明赫茨伯格激勵理論的成立。成就、挑戰(zhàn)性工作、認可與尊重、關系的和諧、職業(yè)提升等同樣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激勵要素。
我們的員工并沒有掉到錢眼去,我們的管理者也不要認為金錢是萬能,花錢買不到真正的積極性,花錢只能買來唯利是圖的小人。國人有一個傳承很久的價值主張:為朋友兩肋插刀,士為知己者死,不是錢的事。
非物質激勵與物質激勵一樣,同樣重要!
物質激勵是必要的基礎,但它有剛性,會惰化,產(chǎn)生沉淀;物質激勵與非物質激勵相結合,猶如核碰撞和核裂變,產(chǎn)生出巨大的能量。
不管是物質激勵,還是非物質激勵,都應力出一孔,導向員工的活力激發(fā)、潛力挖掘和持續(xù)地創(chuàng)新。
物質激勵:如山,如父愛,厚重,剛性;非物質激勵:如水,如母愛,溫暖,柔性。
員工獲取的物質激勵來自于公司,決定于公司的價值評價與價值分配體系;管理者能夠給下屬帶來的只有非物質激勵。
與物質激勵相比,非物質激勵的成本代價更小,但效果更大,更持久,邊際效應是遞增的,而不是遞減的;一個眼神,一聲問候,一封郵件,一個短信,都是非物質激勵,可謂一草一木總關情。當然,唬兇罵也是非物質激勵,只不過是負的非物質激勵,惡語一句嚴冬寒,可謂一句話,一輩子,把朋友變成了敵人,把朋友變成敵人易,把敵人變成朋友難。
中國古人荀況言: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
干部大會上有一宣傳畫:非物質激勵像太陽,照到哪里哪里亮。斯言誠也!人沒有優(yōu)點,沒有缺點,只有特點。每個人都是小宇宙,每個人都有大能量,但都需要激發(fā)。
當然,激勵他人不僅僅是管理者的工具,被激勵的對象不僅僅是下屬,還可以激勵上級,激勵同事,激勵一切可以激勵的人,因為每個人都有被激勵的需求。另外,千萬別忘了,還有自我激勵。
物質激勵依據(jù)的是公司的核心價值觀和制度,非物質激勵來自于管理者的領導力。制度的衡量標準是科學與理性;而領導力的衡量標準是人性與藝術。
偉大的領導者都是激勵大師,更關注人和人性,能夠持續(xù)地影響其追隨者;而平庸的管理者更多的是眼中有事,目中無人,最后變成了“偉大的個體戶”。
有效的非物質激勵不是工藝,是藝術,因此需要潛心的感悟,領悟,應堅守“唯悟主義”。
非物質激勵無定式,無大全,無寶典,無秘籍,它基于人性,基于動機,基于心靈,基于需求,基于真誠。直達心靈,直達人性。
有效地非物質激勵的核心在于胸懷他人的品格,那種為激勵而激勵,出于個人私利的所謂激勵,肯定是矯揉做作的與虛情假意的表演,假以時日,總有穿幫的時候。
非物質激勵有一條基本原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